我看了《賽德克‧巴萊》後,他一次分上下兩集,我兩集看了感受是不一樣的。
第四十八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給了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不少人在歡欣鼓舞之餘,不免也會想,《賽德克.巴萊》真的實至名歸嗎?畢竟,除了最佳影片之外,最佳男女演員與最佳導演三大獎項,全都由香港電影《桃姐》奪得。
如果單從電影的藝術成就與技術純熟度來看,《賽德克.巴萊》的確有許多不足,甚至也的確不如《桃姐》。然而,如果從《賽》片宣布開拍以來,對台灣社會一再造成的各種震撼,播出以後所引爆的話題,社會輿論的討論,乃至對台灣電影與台灣社會的影響層面之廣,最佳影片頒給《賽德克.巴萊》,並無不妥。同樣的情況,其實也可以套用在此次來台和《賽德克.巴萊》競爭的香港電影《桃姐》。
《桃姐》是香港電影近年來向中國內地市場靠攏,以至於不斷被自家市場邊緣化後,一部重量級的反省之作。除卡司陣容堅強,題材更是百分百,最原汁原味,香港在地獨有的故事題材(香港富裕家庭中的幫傭年老之後,與家中大少爺的互動)。
《桃姐》作品完成度更高,那是因香港電影畢竟曾經強盛,好的演員、導演、後製人才都還在,缺的是對本地題材的信心,願意出資的人。
反觀台灣電影,最疲弱不振的時候,不但全面被迫退出商業市場,僅剩紀錄片撐在院線上映,電影工作者也分散到其他影視領域去工作,演員們更是無戲可演,不是轉進電視圈就是息影。資金更是全面撤出電影圈。
在一片荒蕪的情況下,魏導以《海角七號》讓台灣觀眾重拾對台灣自製商業電影的信心,又再接再厲做更大的夢,挑戰台灣影史不可思議的大製作。然後,魏德聖完成了《賽德克.巴萊》,一部現階段台灣電影產業所能達到的極致。
我以為,《賽》片就好像魯夫,立誓成為海賊王,明知自己實力還不足,偉大航路上還有著一堆遠比自己高強的人,但卻不畏縮,反而敢於一面挑戰嚴峻的環境。一面磨練自己的實力,一步一步往上爬,不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最強,卻是當下能夠達到的最強的自己。
我想,很多人認為另設的獎項、年度傑出電影工作者等獎項無法表彰此一作品對台灣社會的意義。放眼全世界,像台灣電影,從輝煌到沒落再又重新崛起的,也沒幾個,這本身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特別是對經濟長期停滯的台灣社會更有難以言喻的鼓勵之意。
故而今屆金馬獎的評審,大膽的決定將最佳影片頒給了《賽德克.巴萊》。與其說評審是肯定其作品,不如說是肯定導演在完成《賽德克.巴萊》的過程,以及上映之後與台灣社會的對話,對台灣社會與台灣電影所造成的巨大影響。
我相信,同樣的情況,今天如果出現在香港電影的頒獎典禮上,一部各方面的完成度比《桃姐》更高的外來電影,和《桃姐》競爭最佳影片,最後也應該是由《桃姐》勝出。
畢竟一部能夠超越作品內容本身,達到影響社會的電影,甚至將整個社會連結成一體的電影創作,是十年難得一見的不得了的作品。其中承載了太多人對台灣電影的期待與夢想,《賽德克.巴萊》根本就是魏導所率領的劇組與台灣觀眾的共同創作。
劉德華在獲得最佳男主角的致詞時,不無感慨地提到近年來香港電影的沒落的問題,更期許香港電影能像台灣電影學習,重新找回自己的光榮。若從此一脈絡來看,更顯示了最佳影片頒給《賽德克.巴萊》所象徵的精神意義。因為它做到了作品完成度超高的電影才能完成的任務:透過電影作品與社會對話,推動社會變革。從這個角度,《賽德克.巴萊》得獎,實至名歸。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