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首次的量化寬鬆政策,是在二○○八年發生金融海嘯後。當時因受海嘯衝擊,去槓桿化的效應,讓金融體系危在旦夕,市場流動性幾乎停滯。各國央行不斷降息仍難挽救危機,所謂的量化寬鬆就是在此情況下出現的政策。全球央行史前無例的聯手對市場挹注資金。美國在第一波的量化寬鬆就放出了一.七兆美元。
第一次的量化寬鬆支撐了金融市場、避免經濟走入大蕭條。兩年來,以新興市場為主的國家已走出陰霾、邁向復甦;各國股市幾乎都回到海嘯前的水準,甚至不少股市都已再創新高。但美國作為海嘯發源地,受傷慘重,經濟雖然已回復正成長,但高達九.七%的失業率,仍讓美國經濟舉步維艱,同時引發其它政治與社會問題。民主黨期中選舉的潰敗,主因即在經濟不振與高失業率。
不過,美國為了挽救經濟而祭出QE2,卻很可能是一個風險高、效益低─或甚至無效的政策。因為,相較二年前的海嘯時期,經濟情勢已全然不同,同樣一帖藥方是否有效,令人懷疑。
量化寬鬆是聯準會以買進公債方式進行;簡單的說,就是印鈔票買回公債,把錢放到市場上去。這個政策「可以救急但不能救窮」,市場瀕臨崩潰、流動性陷入停滯時,強灌資金到市場,的確是救急的好方法。但美國的金融市場危機實際已解除,而且已陷入「流動性陷阱」中,貨幣政策難奏效;更何況現在面對的不是金融風暴,而是典型的經濟復甦緩慢、就業市場無感型復甦等問題,此時財政政策顯然較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合宜。財政政策是政府增加支出,至少明確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即使政府以發行公債方式推動,也是向市場籌措資金,與純粹增加貨幣供給的量化寬鬆是完全不同的作法。
更重要的是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國際貨幣機制實為「美元本位制」,美國狂印鈔票,將透過全球貨幣機制,對各國產生諸多不利的影響。首先是資金浮濫、全球亂竄的熱錢更難控制;熱錢流到各國、炒作各種商品,結果是助長房市、股市的資產泡沫;油、金、大宗物資價格亦將上漲,全球通膨壓力升高。美國一宣布QE2,油價立即強勢上漲、逼近每桶八六美元,金價暴漲廿美元,而棉花等大宗物資今年以來則紛紛上漲六到八成,美國以鄰為壑導致的全球通膨壓力,由此可見一斑。各國股市紛紛上漲,也許,有人認為股市上漲是「好事」,但請不要忘記,資金行情推升的股市上漲,正是典型的資產泡沫之一,最後往往是以泡沫破滅為結局,經濟將因此更受重創。
而正苦於國內房價高漲的資產泡沫、及通膨率已達三.六%警戒值的大陸,更是馬上透過官方媒體痛批美國的QE2,將加重大陸打房等宏觀調控的效果,及加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因此要求美國「應採負責任的貨幣政策」。美國的QE2不僅新興市場國家難苟同,連其歐洲盟邦都未必買單。十月的G20財長會議上,德國經濟部長就反對美國進一步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他批評這會間接操縱美元匯率。
另外一層壓力則是各國的匯率壓力。美國狂印鈔票,美元勢必走弱,各國貨幣升值壓力驟增;熱錢湧入新興市場國家求利,更加重升值壓力。一個多月前,各國央行的競貶、阻升,才讓全球陷入「貨幣戰爭」的陰影中,更有部分國家已祭出管制資本流入的措施。如果美國的QE2重啟貨幣戰爭之門,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的風險當然大幅提高。美國的「以鄰為壑」,連向為美國馬前卒的世界銀行,在十月發表的東亞與太平洋經濟報告中,都明白指出是美國的寬鬆貨幣政策,引發國際資金大舉進入新興市場,侵蝕這些國家的出口競爭力,對亞洲的經濟穩定造成威脅。
QE2宣布首日,台幣盤中就暴升逾四角,最後央行干預,把升值幅度打回六分;亞洲貨幣也紛紛升值回應。雖然,我們未必認同央行以維持出口競爭力為主軸,死守特定匯價、維持台幣弱勢的匯率政策。不過,QE2之後,熱錢叩關更強、台幣升值壓力更劇,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增大、通膨升高,各國即使克制有加,未釀成國際的貿易戰與貨幣大戰,但彼此之間的貿易與金融摩擦勢必升溫,特別是美國與大陸兩大經濟體間的摩擦更令人擔心。全球經濟風險將增高,台灣該如何因應,政府有關單位,是該好好研究思考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