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綠角】
中古時代的遠洋貿易航行,每一次出航都要募集資本。一群股東出資,購買船隻、雇用水手,計畫貿易路線,然後交由船長帶領,希望在漫長的旅程後,從遙遠國度帶回的奇珍異寶,可以為股東們創造豐厚的收益。
船長身繫所有股東的期待,也是這趟旅程的靈魂人物,他知道那裡有海盜出沒,要避開暗礁、要知道靠岸後找誰做生意,這趟旅程全靠他了。
為了讓船長有確實完成任務的充分動機,股東會有兩個要求。第一,船長既然叫做船長,他當然要在船上,親自走完這一趟旅程。第二,船長自己要入股。這樣一來這趟航行的損失,也會是船長的損失;這趟航行的所得,也會是船長的收獲。
這兩個要求,確保船長與股東的利益一致。船長完成任務,就是替自己帶來好處;把任務搞砸了,對自己沒有好處。這就是「同在一條船上,患難與共」的真義。如此一來,船長才不會搞花樣,譬如跟海盜勾結,假裝路上遇劫,其實收受海盜給的「回扣」。
回到現代的基金投資,其實跟古老的遠洋航行相當類似。投資人出資,將資金託付給基金經理人,希望他帶領我們走過波濤洶湧的金融大海,帶領我們找到財富。問題是,這位船長,這位基金經理人,他自己在船上嗎?你知道自己的基金經理人有沒有投資自己的基金?
假如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那麼很抱歉,你正坐在一艘船上,而你不知道船長有沒有跟你在同一艘船上。
不過不知道答案的責任,也不全在投資人身上。在台灣發售的基金,不論是本土投信發行的基金或是境外基金,幾乎全都查不到基金經理人投資多少資金的資料。
在美國,所有美國註冊基金都須在附加資料說明(Statement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以級距方式,在文件註明基金經理人對自己基金的投資金額。金額大小,也被專業基金分析機構──晨星公司,視為經理人對自己基金的信心指數。
想想看,假如經理人連自己的基金都不投資了,你為什麼要投資呢?假如這支基金裡全都是別人的錢,和基金裡有自己的錢,那種狀況,經理人會更加負責、小心的投資呢?假如有個廚師說自己的菜很好吃,但他卻從來不吃,你會相信嗎?
問問我們的金融主管單位,為什麼不強制規定公開經理人投資金額?問問看你的基金公司,你的基金經理人到底有沒有投資自己的基金?投資朋友,不要坐在一艘沒有船長的船上,還坐得很高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