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這個問題我已經談過很多遍了,但我發覺還是有很多人不太懂,畢竟我也沒有說的很完整。上周日我到便利商店翻閱工商時報與經濟日報時,發現工商時報的《經濟教室》正好在專文,我就大概看了一下內容,覺得可以更清楚的告訴給大家。以下是我記憶的片段記錄下來(網路並沒有摘錄)。

工商時報的《經濟教室》版在C4版,只有每周日才有,這個專欄將大家最有爭議也最有疑慮的經濟話題寫成專文,是一個非常好的園地。

這周的討論題目就是《油價上漲就一定引發通膨》?或則我可以改成:油價上漲就一定會升息?

近日國際油價又再度走揚,紐約原油期貨逼近每通70美元,大家於是在想,物價是否又要變貴了?通膨是否要又來臨了?經濟學教科書有學到兩種造成物價上漲的方式:需求拉動與成本推動。油價上漲顯然是成本推動,但一般人的刻板印象是:成本提高了,物價就一定會上漲嗎?成本的組成除了原油、大宗物資、軟性商品外,還包括資本消耗與勞動報酬兩項,若以我國為例,因我國不產大宗原物料,我國非農就業的企業部門而言,勞動報酬佔成本的比重約有3成,所以可以說,今天薪資所得所產生變化對物價影響程度,應該還在大宗原物料之上。

那麼就以台灣來說(台灣似乎怕通膨超過通縮,老想快要升息),薪資變化情形就是很重要的一環了。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所做調查,台灣非農部門的實質薪資2008年是33613元,比1999年33626元還要低,10年間薪資不升反降,若在通膨壓力下,廠商企業主不會刻意壓低成本,可以這麼說,近10年通膨其實並沒有想像嚴重。

但在1989年時實質月薪為25671元,10年後為33626,10年間成長30%,由此可知,最近10年廠商負擔降低不少,即使原物料大幅走揚,廠商調升價格的壓力,與10年前相比,差很大。

但是什麼原因讓薪資所得裹足不前?儘管廠商調價壓力已大不如前,但原物料上漲還是會影響其利潤,難道不想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嗎?關於這點就要分析躉售物價指數(WPI)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其實過去10來CPI的漲幅遠不及WPI,就以WPI來說,近3年來原物料漲20%,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卻只有6%,是最近3年廠商都加入慈濟了嗎(變仁慈)?

廠商當然不想自己負擔如此高的成本,能轉嫁當然希望趕快轉嫁,但市場價格向來不是你廠商可以完全決定的,廠商的訂價模式有時甚至通常需要受制於消費者。

在活絡的交易市場中,廠商可以隨便叫價、漫天喊價,但當消費市場沒有人願意多花一分錢買的時候,市場價格自然會降下來。換句話說,廠商不是通通都加入慈濟了,而是來自需求面的壓力,不得不妥協的結果。

講學術一點的,廠商訂價是依照邊際成本訂價法則(MR=MC時利益最大),但實際上業者多以平均成本(AC)訂價,就是每一單位產量所負擔成本。因此當全球原物料漲的漫天詐響時,廠商自然也一定會蠢蠢欲動。但消費者薪資所得,因為全球景氣下滑基本需求都有問題時,那就你漲你的吧!我不買總可以吧!所以面對乏人問津的市場,廠商只好自動自發降價。因此,7-11可以有50元便當還送飲料、麥當勞也出49元午餐及三商巧福牛肉麵可以賣69元你就見怪不怪了。

所以你或是妳清楚了沒?CRB漲、原油漲、WPI漲不見得CPI也會跟漲,消費者最大法則顯而易見。

一個新聞事件的解讀是全面的,不是石油漲就會產生通膨,更不一定會升息,若消費者不領情或薪資沒到位,就算油價漲到100元也不會產生通膨。

我之前有提到,其實經濟成長率才是關鍵,雖然經濟成長率是某個層面景氣落後指標,但出口萎靡不振、失業率居高不下、房地產價格依舊低迷,談通膨,唉,換別的話題吧!

以上部分節錄工商時報《經濟教室》及我個人的見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b122645 的頭像
    ab122645

    ab122645

    ab1226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