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工商時報社論終於說對了話,讓持來已久的通膨復活說,澆熄滅火。

  • 工商時報 2009-06-20
  • 【本報訊】

近日來隨著國際原油價格升逾70美元,通膨之說再起。但不論從歷史資料或從當前國內低迷的消費動能觀察,可以瞭解台灣如今所面臨的困境仍是通縮(deflation),而非通膨(inflation)。

     國際農工原料及原油價格在去年金融海嘯後大幅下滑,近日雖呈回升,惟與去年同期相比,玉米、黃豆、小麥的國際行情仍跌逾2成,鎳、銅、鋁等基本金屬跌逾3成,而國際油價更跌逾4成。國際金屬的行情大概回到2005年的水準,穀物、原油則在2007年的水準。以此看來,今年的國際農工原料行情走高,僅僅是對年初金融海嘯過度調整的修正而已,不能謂之通膨。

     近期國際原物料行情走高,確實讓部分廠商的生產成本升高。但廠商成本升高並不能與通膨劃上等號,因為市場價格是由供需兩造決定的,在競爭市場裡,廠商固然有急欲漲價的切望,但在民間消費低迷,國人所得大跌的情況下,最終消費者物價非但漲不上來,恐怕還有持續走跌的壓力。

     今年以來民間消費有多低迷?第一季信用卡簽帳下滑12%、民間消費年增率-1.41%,直到4月零售業營收年增率仍呈-2.57%。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一季還有830多億元的消費券挹注,尚且如此,隨著消費券效果逐月消失,未來幾季情況恐怕更不樂觀。何以民間消費會低迷到這種地步?我們看一下首季薪資衰退的情況即可明白。今年第一季國人平均薪資比去年同期大減一成,這是前所未見的記錄,在人人都變窮的情況下,物價自然沒有上漲的空間。

     依據主計處甫發布的物價調查也顯示,受到咖啡店、通路商降價刺激買氣的影響,國內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已連續4個月呈負數。非僅如此,經季節調整後的指數,5月份仍較4月下跌。換言之,不論是與12個月前比,或與1個月前比,國內消費者物價皆續呈下跌。這些數據充分說明國內值得擔憂的問題,不在通膨而在通縮。尤其隨著失業率逐月上揚,不久即將升逾6%,復以近貧家庭驟升、家庭所得下滑,下半年國內經濟的通縮壓力之大,不言可喻。

     近來認為通膨壓力驟升的另一個要理由是,這段期間各國政府寬鬆的貨幣政策,已營造了過多的貨幣,而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正足以導致通膨。這樣的論述似乎有些道理,但是觀察1986至1988年台灣的貨幣供給M1B年增率連3年逾30%,同期間M2年增率也連年逾20%,而這3年台灣的通貨膨脹率依序為0.7%、0.5%、1.3%,當年許多人憂心的通膨,並沒有出現。

     何以1986至1988年這一期間,如此巨額的貨幣供給沒有引發通膨?主因是政府當局同期間推動貿易自由化,進而解除商品進口管制;隨著進口商品供給無虞,貨幣所追逐的標的不再是商品,而是股票、房地產。因此這段期間物價文風未動,而股市飆逾萬點,房價上漲逾倍。過多的貨幣沒有為台灣帶來通膨,卻帶來驚濤駭浪的泡沫經濟

     今年以來,我國的貨幣供給M1B年增率,由年初不到2%升至4月的9.5%,M2年增率同期間則持穩在6%到7%之間。M1B所以明顯成長,主因為股市近月回升,許多定期存款資金流入活期存款所致。總體而言國內貨幣供給仍屬穩定,若以1986至1988年的經驗來看,目前的貨幣供給的水準,根本不足以形成通膨的壓力。

     不論從經濟循環週期或台灣當前消費疲弱的走勢來看,恐怕到今年底前,台灣都將處於低迷時期。依經建會所認定的第12次循環高峰,係落在去年第一季,試想台灣面對這一世紀金融海嘯,有可能歷經短短一年的收縮期,即進入復甦期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執政當局下半年所該特別防範的,仍應是通縮的問題;至於部分國際原物料上漲一事,只須持續注意、隨機應變即可。

在對照一下這期的商周,你更會覺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更會覺得商周每期都會用很聳動的標題在「愚弄」或「告知」大眾。所以,多看書、多比較。

「世上本無事,只有自擾人」,如果經濟學不是通縮就是通膨那樣簡單的話,那經濟學就不是顯學了,「複雜事情簡單看,簡單事情輕鬆做」,看一件事情或新聞需多方參考任何數據或案例,不能別人吃米粉你喊燙,別人說什麼就什麼,不一定是財經新聞事件,任一個事件都一樣,這樣才是有智慧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b122645 的頭像
    ab122645

    ab122645

    ab1226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