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幣貶的「太不像話」。是我懂事以來,台幣貶的最嚴重的一次(不過近10年最低匯率卻是民國91年的35.3,又稱彭淮南底線)。要知一國經濟的好壞,取決於幣值的強弱。台幣最近的貶值,代表台灣經濟已退無可退,病入膏肓了。
但一國貨幣的趨貶或劇貶,並不全然是經濟惡劣,有時也是一時的權宜之際,有時也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例如,台灣在1970年代,以1美元換40元台幣的釘住美元,大量創造出口榮景,累積雄厚外匯存底。這是貶值的功勞。
經濟學教科書有:所謂J 曲線與「馬婁條件」。J 曲線現象可以使用「馬婁條件」(Marshall- Lerner condition )解釋,一國貨幣剛貶值時,貶值國家的出口數量與進口數量還沒有改變,但該國的出口品
價格下跌而進口品價格上漲,因此,該國的出口金額減少而進口金額增加,亦即
經常帳收支狀況惡化。
隨著時間的經過,貶值國家的進口需求彈性的絕對值與外國進口需求彈性的絕對值將上升,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兩者之和轉而大於1,馬婁條件成立,經常帳收支狀況改善。所以像英文自母「J」一樣,先下降的明顯,再大幅上升。
最近的台幣的走勢,無疑是要救台灣的出口。國內生產毛額 (GDP)的組成份子中,C+I+G+(X-M) 出口一直是很重要的一環,股票(台股)是經濟火車頭,電子股又是台股火車頭,出口又是電子股的命根子,所以,救出口好像一時成為央行的共識。
是出口救經濟,還是經濟救出口?就如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在大部分人的觀念裏,貶值對出口有利,升值對進口有利。但仔細推敲,(X-M)是出口減進口,也就是淨出口。所以進口與出口密不可分,所以進出口,進出口,創造有利進口的內需,才會有條件改善出口。進口是創造國內需求,出口是創造國外需求,C+I+G+(X-M)這四大引擎中,過去支撐台灣經濟的是國外需求的出口,所以,台灣過去每年仍有4.5%經濟成長率。
我過去文章一直講,不僅台灣,亞洲各國都是偏海島型及出口導向國家,太注重的結果,會形成太依賴歐美的內需,一但歐美各國內需不振,亞洲各國就跟著「拖下水」。所以創造自己的內需,來改善出口,比依賴歐美的內需,要有利的多。
貶值對出口有利,相反就對進口不利,使進口原材料成本上揚,更不利國內投資。在台灣現在不景氣的氛圍下,更是雪上加霜。
現下國內雙率皆down,都幾乎是歷史低點,大大影響熱錢流入與外資投資意願。
「跟著感覺走」是央行總裁彭淮南一貫的模式,亞洲各國都在競貶,在「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之下,台幣硬要貶贏韓圜。這對或不對?見仁見智。但一切都不能太超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