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p 20 Mon 2010 15:44
理財專員專業重要嗎?
- Sep 17 Fri 2010 11:23
金磚到底有幾國 ?
我們都曉得金磚四國是那些國家,這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如果你還不知道,那真要去住山上了。那除了我們常說的四國之外,到底有沒有金磚五國?目前的答案是~沒有。
金磚四國一詞是是高盛證券公司於2003年10月1日,高盛公司發表了一份題為「與BRICs一起夢想」的全球經濟報告。 由此~首現一個特別的英文字-BRICs,分別為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的四字縮寫,但為什麼叫金磚呢?由於「BRICs」發音與磚塊(bricks)相似,故稱為「金磚四國」。
- Sep 14 Tue 2010 23:33
基本工資漲假的?還是經濟成長漲假的?
台股都漲到8000點了,我們的經濟成長率經過金融海嘯後,一季比一季優異,不管是洛桑管理學院,還是世界經濟論壇,都將台灣的競爭力排名比前一年更進步。但台灣經濟漲假的嗎?工資都不調,都牛步化,臨近南韓經濟沒有比我們多好,基本工資比我們好太多了,Why?台灣的經濟漲虛的嗎?還是台灣的資方都苛刻的不得了呢?這個答案,問問政府吧!
基本工資是否調漲,吵得沸沸揚揚;勞、資雙方拔河,使力到面紅耳赤。昨天,結果終於出爐,小增六○○元。勞工團體當然氣得跳腳。
- Sep 09 Thu 2010 10:05
中時評論-好長官不等於好市長
《天下雜誌》公布縣市長滿意度調查,綠營包辦前六名,後段班則全是藍軍。藍軍嘴說「會反省檢討」,心中其實不服氣;倒數第五名的台北市,市府發言人趙心屏就說,經濟力、施政力、文教力、社福力等四項,台北市都第一名,市長施政滿意度卻落到廿一名,實在讓人不解。
- Sep 03 Fri 2010 17:14
林英傑: 給小曹一條生路吧,我說,誰給台灣棒球生路?
「林英傑: 給小曹一條生路吧」,看到句話,真是莫名其妙兼不可思議。那誰給時報鷹眾球員生路?誰給中信鯨球員生路?誰給米迪亞暴龍(誠泰cobras)生路?誰給兄弟黑象球員生路?
曹錦輝從美國被堪薩斯皇家踢回來後,能不能繼續打球,早已打上問號。但台灣職棒只要是海外回來的,一律當寶,管他是不是能成為鎮隊之寶,活寶也照愛不誤。曹錦輝的手臂,打從高中時代就已使用過度,赴美猛催球速的結果,實力當然每況愈下,有一場沒一場,有一隊沒一隊的日子,真是令人不勝唏噓。再加上他不如郭泓志的運氣,也沒有郭泓志的霸氣,更沒有郭泓志的努力與意志力,且上天不喜悅太臭屁的人,終究失敗。
- Aug 25 Wed 2010 09:37
歐盟擔憂亞洲經濟復甦拖累歐洲?
看看以下新聞,這是什麼外電,真是笑死人了。
全球股市現在一直無法走出衰退的陰影,不正是歐洲國家害的嗎?亞洲拖累歐洲?什麼跟什麼啊!歐洲的復興需靠新興市場,尤其是像亞洲的國家,怎麼會說亞洲拖累歐洲呢?
- Aug 20 Fri 2010 10:54
好書推薦-《小屋》
我推薦一本最近暢銷的一本書-《小屋》,這本書看起來像是驚悚與恐怖小說,但其實不是的,它是一本極具張力及劇情豐富的小說。看過我好書推薦的人都知道,我從來不推薦小說,我會推薦它的原因是其實這是一本細說基督教深意的書,不懂基督真理或不是基督徒的人,看到有些地方,可能會思考比較辛苦,但這是一部很適合大家的書。
- Aug 16 Mon 2010 10:18
因應全球經濟「新常態」
太久沒寫部落格了,節錄一篇經濟日報社論來墊檔一下吧!
就在幾周之前,全球經濟似已步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陰霾,主要國家經濟利多頻傳,讓股市氣勢如虹,亞股更紛創新高,前景一片樂觀。孰料近一周來,世界經濟又籠罩在連串利空的陰影下,股市連番下挫,對經濟復甦難以為繼的憂慮急劇升高。這種短周期的經濟上下震盪,實是金融海嘯後的全球經濟常態,不僅對企業經營及投資決策造成困擾,也讓各國政府經濟政策舉棋不定。
- Jul 30 Fri 2010 10:54
人也應該做壓力測試
最近有一個很夯的名詞叫「壓力測試」,因應金融海嘯與新版巴塞爾資本協定(Basel II),把一些體質差的爛銀行做些調整,又發生了希臘主權債券危機後,歐洲國家更注重所謂壓力測試。好~我們來說說什麼是「壓力測試」?
壓力測試(stress test)簡單說是銀行體質的「模擬考」,主要是衡量銀行因應極端經濟情況的能力。銀行進行壓力測試前會假設一些情境,例如股市暴跌、通貨膨脹壓力上升等等,進而推算銀行在遇到這些情況時,資產可能的減損情況。
- Jul 22 Thu 2010 10:28
好書推薦-《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
好久沒有作好書推薦了,其實也是每天都去書局,但最近看到了一本舊書,叫《馬丁沃夫教你看懂全球金融》,這本書的作者當然是馬丁沃夫,之前馬丁沃夫固定在台灣商業週刊發表文章,我只要看商業週刊,一定看馬丁沃夫專欄,每一篇馬丁沃夫都寫的很用心,針砭世界經濟局勢都有其獨特的見解,馬丁沃夫也固定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1987年至1996年的首席經濟學家,並一直擔任首席經濟評論員至今,坐在絕佳的觀賞位置上。